原本为了保障安全的地铁屏蔽门,这些天却让不少地铁乘客有些提心吊胆。昨晨5点多,轨道交通10号线老西门站内,一扇屏蔽门玻璃突然爆裂,幸好当时站台上乘客不多,未对乘客和运营造成影响。巧的是,就在5天前,11号线桃浦新村站往嘉定方向的一块屏蔽门玻璃,也是突然爆裂,虽未伤及人员,却让在场乘客一身冷汗。
对于接连发生的两起屏蔽门事故,地铁部门给出的初步原因为“自爆”,也就是玻璃自己突然炸了,因为根据监控录像,并没有发现对屏蔽门有明显的外力撞击。“屏蔽门是保护乘客的,老是爆裂,不是更不安全吗?”对此,一位网友的话似乎道出了很多人的担忧。
“自爆”拷问屏蔽门质量
为防止乘客坠轨,2005年开始,上海在一号线等轨道交通线上,安装屏蔽门设施。据了解,上海地铁的屏蔽门玻璃主要采用铯钾玻璃技术生产,它的抗冲击度和防火能力都要优于一般钢化玻璃。一旦发生破碎,其破碎颗粒也小于钢化玻璃,这样能尽可能减少对乘客的伤害。
不过,近期在地铁发生的两起屏蔽门玻璃自爆,多少让人们对“安全门”的安全性产生疑问。对此,屏蔽门项目总承包商和相关生产商表示,正组织力量调查原因,并安排技术人员对全线玻璃进行一次检查,地铁部门也表示将积极配合,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。
据有关人士分析,这种非外力造成的“自爆”,不排除玻璃本身的“材质”问题。据透露,上海地铁屏蔽门生产厂家有多家,对于玻璃等部件,这些厂家一般通过再行采购方式。屏蔽门系统的质保期一般为2年,但这个期限仅类似于家电维修期,对于屏蔽门的使用寿命、多少时间需要更换玻璃等部件,并无规范可循。而昨天发生爆裂的屏蔽门,使用时间只有1年多。
“安全措施”也须多思量
相对于地铁的古老历史,屏蔽门的发展其实还处于“幼稚期”。上海申通地铁运营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张凌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屏蔽门在国外地铁出现是十多年前,在一些无人驾驶地铁线路上用得比较多,而国内地铁大规模使用屏蔽门只有五六年时间。对于屏蔽门系统本身的可靠性,以及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,目前还都处于摸索阶段。
比如一些改造加装屏蔽门的轨道交通线,由于原先设计中没有屏蔽门,改造后对地铁通风等整体状况会产生影响。在对1号线加装屏蔽门后的监控中发现,由于屏蔽门的遮挡作用,隧道内升温很快,对地铁空调的效果有影响,而且温度升高后,对隧道内的管片等也会产生结构性影响。
此次屏蔽门玻璃爆裂,又暴露出一个新的安全隐患。由于海量的客流,为避免乘客进入隧道,安装屏蔽门不失为一个很直接的措施。不过,一些业内人士也指出,要看到一些措施的“两面性”,与其“一窝蜂”地安装屏蔽门,不如研究一些多样化的安全手段。在推出各种安全措施前,不妨多比较利弊、多思量,而不要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”,“节外生枝”出更多的安全隐患。
门都官方微博:http://t.qq.com/menducn
门都官方QQ群:1080285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