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门都网(官方)消息 一缕阳光透过大门,斜斜地照在七贤民俗村游客服务大厅的地面上。这不是普通的地面,它是用一百余扇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老木门铺设而成。这些曾为人们“看家护院”的老木门,历经风吹日晒雨淋,纹理风化,古朴沧桑。如今,老木门“俯身”变为木地板,来七贤民俗村的游客,一进门就能踩上它。
老木门铺地吸引眼球
“我长这么大,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木地板!这个创意真不错!”11月11日上午,来自开封的王先生蹲下来,轻轻抚摸着七贤民俗村游客服务大厅的地板。他仔细观察,用老木门做成的地板,虽然不算很平整——有的地方有小缝隙,有的地方有凹坑,有的地方还有凸起的铁钉帽,但仅靠木材本身的纹理、锈迹斑斑的钉帽,就给人一种沧桑的美感。
当日,王先生带着妻子和孩子,慕名来到七贤民俗村游览。他拿起相机不停地按动快门,还没有从“老家印象”的老街中回过神来,他已迈步进入游客服务大厅,一脚踩在老门板上,似乎一下子坠入了时光隧道。
王先生抬起腿,使劲踩几下门板,“咚咚”几声闷响,感觉很厚重。他看到,老门板大小相差不大,大都宽约1米、高2米。“老木门厚度在5厘米至10厘米之间,由老榆木、老槐木等木材做成,一扇木门重二三十公斤,做成地板很坚固耐用。”七贤民俗村运营总监高涛说。
王先生在游客服务大厅走了一圈,发现很多木门上还钉着几排大铁钉,钉帽的直径约两三厘米。岁月侵蚀,铁钉已经锈迹斑斑,整扇门看起来虽然陈旧,却十分结实。据工作人员介绍,游客服务大厅的地面由100余扇老木门铺设而成。
“这些过去乡村常见的老木门,‘年龄’少则四五十年、多则上百年,虽均已‘高龄’,却仍可继续发挥作用。”高涛说。据介绍,要将老木门打造成别具一格的木地板,需要对门板表面进行处理,让其更加平整、耐腐蚀,还要统一规划设计,尽量使拼接做到“天衣无缝”,确保层次感。为此,施工人员历时近一个月才打造出这难得一见的木门地面。
“老木头,看起来很有感觉。虽然这样的地板很粗糙、笨重,没有现代的木地板看起来精致,但是我很喜欢这种粗犷沧桑的感觉。布满裂纹的门板,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农村的老家。”王先生的妻子吴女士说。
独特创意诞生的背后
“将老门板踩在脚下,打造成木地板,这是七贤民俗村的首创。我们产生这一独特的创意,有一个过程。”带领记者参观游客服务大厅时,高涛说。
今年年初以来,高涛带领助手辗转全省各地收购代表中原民俗文化的老物件。在豫西农村的一个柴火堆上,他见到了几扇破木门。破木门造型简单,不同于其他老家具,观瞻性并不强。一开始,并没有打算收购老门板的他,却突然产生一个新想法:这些老门板木材的纹理古朴自然,可以拿去维修一下继续当大门用,也可以改成桌子之类的家具,还可以利用其木材制作装饰品。
“其实,产生这个想法既在意料之外,也在情理之中。民俗文化风貌,要靠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历史物品一件件组成,七贤民俗村为了留住历史和还原民俗风貌,需要通过这一个个实物来包装,因为它们是民俗文化的符号。”高涛说。正是有着这样的想法,所以,他们只要见到老物件,不论是什么东西,都要动脑筋想一想,如何能把旧物再利用,变废为宝。
高涛找到老门板的主人,一问,这位农村老汉十分慷慨,说,“你们只要愿意要,多少钱随你们便,不要钱送给你们也行。”原来,3年前,这位老汉拆掉了住了几十年的老砖瓦房,盖起来两层小楼。楼房的大门换上了金属防盗门,房间则安装了精致的烤漆门,这些老木门与他新家的装修风格格格不入,他就把这几块老木门当成废品堆在柴火堆上,风吹日晒,快要腐朽。
就这样,这几扇老门板被七贤民俗村收购。接下来,高涛在各地乡村,见到大量被乡亲们丢弃不用的老门板。他见了就收,一下子收购了数百块老木门。如何利用这些老门板,他也费了一番心思。在建设仿古小吃街时,施工人员除了在河道上建造小桥、铺设大石板,供游客通行外,还将这些老门板架在小河道上,充当独木桥,方便游客经过。
在设计装修游客服务大厅时,用什么地板呢?一开始,有人建议用古朴的石板,但立刻就有了反对声音,理由是石材带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。有人建议购买木地板,但是普遍用于家庭装修的木地板过于现代化,没有了民俗村的味道。大家议论着,突然一个灵感涌上高涛心头:何不用收购来的老木门做地板呢?老门板给人以温暖、踏实的感觉,有它做地板不但有怀旧气息,并且经久耐用,气派壮观。
日前,我市一位文物工作者游览了七贤民俗村,老木门做成的地板给他留下深刻印象,他如此评价:“虽然老门板在农村很普通,没有多大文物价值。但是老木门是一个家族甚至一个民族的文化徽记,有很强的历史纪念意义。七贤民俗村收集老门板,不但废物利用,还能体现民俗文化、还原历史风貌,创意很好。”
老木门见证时代变迁
一束阳光,暖暖地照在老木门铺成的地面上。高涛站在游客服务大厅,给几名参观者讲解七贤民俗村一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、独特创意产生的过程。高涛认为,来到七贤民俗村,老木门做成的地板,为游客铺垫起文化之旅,它本身也见证着时代的发展……
“民以食为天,以居为安,居的要素少不了门户。老木门在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”高涛说。光阴荏苒,在如今的广大农村,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,人们纷纷住上楼房。如今市场上的门,从材料上区分,有木门、金属门、玻璃门、高分子材料门等,按开启形式分类,有推拉门、旋转门、卷帘门、折叠门、升降门、自动门等,可谓制作精致,种类众多。
但在广大农村现存的老房子上,厚实、沉重的木门,仍扮演着重要角色,开门时“吱、吱”的声响,成为很多农村走出来的人心底的永久记忆。
“小时候生活在农村,各家都种有树木,盖房子时,请木匠师傅来做几扇木门,只给一个手工费,虽然老木门粗糙一些,但是很厚实、很结实。现在农村,新建房屋几乎没人再用这种粗糙的木门板了。这些老门板反映了以前农村的生活,很有纪念意义。”高涛说。
对民俗文化很有研究的高涛,查阅资料,对老木门的历史也有所了解。据《韩非子》记载,有巢氏——最先步入华夏建筑文化之门的第一人,实现了人类居住史的一次伟大变革,发明了有门的房屋。西安半坡遗址,显示的正是这种形制的“有巢”遗迹。三千多年前的商、周,就有了木门,双扇为门,单扇为户,甲骨文字最先画下了两个象形符号。
在中国文化里,门成为一个标志性的意象。豪富人家的“朱门”,是木门上刷上红色油漆,象征着财富;权势显贵的“侯门”指深宅大院,一道道的门多,显得门庭森严。自古以来的“门第”,说的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社会地位以及成员的文化程度等。而“门风”,也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。贵族豪门,百姓寒门,男女婚姻要门当户对。农历腊月二十八,大门上贴上门神,门框上贴上对联,红红火火,有了过年的喜庆气氛,这时的门,又成为古风今俗的展台。
伴随城市化进程,厚重的老木门退出历史舞台,但它承载着的乡村记忆将不会褪色。老木门做成地板后,继续在新建的民俗村内发挥“余热”,为人们的文化之旅做“铺垫”。